蚌埠提起全國首例掠奪性采捕底棲動物公益訴訟
六人以機械方式掠奪性采捕天然水域中的“紅蟲”,嚴重破壞水生物資源和河湖生態,被我市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。經法院判決或調解,六起案件近日結案,房某某等6名被告承擔鑒定費用3000元,賠償66400元用于修復水生態。這也是全國首例就掠奪性采捕天然水域中底棲動物提起的公益訴訟。
2019年11月23日,房某某等6人在淮上區沫河口鎮北淝河宋崗段,以機械方式掠奪性采捕天然水域中底棲動物搖蚊科幼蟲,被區農業農村水利局查處,現場查獲搖蚊科幼蟲46.5斤,依法作出責令停止非法捕撈、罰款的行政處罰決定?;瓷蠀^人民檢察院在履行禁捕公益巡查中發現該線索,經審查認為房某某等6人掠奪性采捕天然水域中底棲動物,危害水生態環境,破壞生物多樣性,損害社會公共利益,符合民事公益訴訟條件,遂將案件移送市人民檢察院辦理。
檢察機關經調查核實,搖蚊屬雙翅目昆蟲,淮河流域有20余種,搖蚊科幼蟲系變態發育中的水棲階段,體內富含血紅蛋白呈紅色,俗稱“紅蟲”,依附于水生植物或淤泥,以有機碎屑等水體中的有機物為食,處于底棲動物食物鏈的底端,對于凈化水質、為肉食性水生物提供天然餌料、維持河湖生態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。北淝河系淮河重要支流,有底棲動物70余種(屬),其中“紅蟲”的生物量占底棲動物總量的50%以上。方某某等6名被告人利用拖曳泵吸耙刺的機械方式掠奪性捕撈,不僅直接損害底棲動物、浮游生物、水生植物和魚類資源,而且破壞水生物的生存環境,影響水生物資源的繁殖、生長、棲息等,嚴重危害案涉水域的生態系統穩定和平衡,破壞生物多樣性,損害社會公共利益,遂決定立案審查。
安徽師范大學野生動植物種及其產品鑒定中心評估認定,房某某等6人掠奪性采捕搖蚊科幼蟲,嚴重破壞水生物資源和河湖生態,依據捕獲物市場價的40倍計算生態環境損害價值為人民幣66400元,建議采取放流魚苗、螺螄等水生動物和種植濕地水生植物修復水生態環境。
今年3月5日,經市人民檢察院指定管轄,淮上區人民檢察院分別對房某某等6人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,請求判令各被告共計承擔損害賠償金66400元及鑒定費3000元?;瓷蠀^法院開庭審理該系列案件,先后作出調解或判決,檢察機關的訴求全部獲得支持。
判決生效后,淮上區人民檢察院將組織區農村農業水利局等部門,通過放流水生動物、種植濕地水生植物等方式修復水生態環境。(記者 吳媛媛 通訊員 年飛)
2019年11月23日,房某某等6人在淮上區沫河口鎮北淝河宋崗段,以機械方式掠奪性采捕天然水域中底棲動物搖蚊科幼蟲,被區農業農村水利局查處,現場查獲搖蚊科幼蟲46.5斤,依法作出責令停止非法捕撈、罰款的行政處罰決定?;瓷蠀^人民檢察院在履行禁捕公益巡查中發現該線索,經審查認為房某某等6人掠奪性采捕天然水域中底棲動物,危害水生態環境,破壞生物多樣性,損害社會公共利益,符合民事公益訴訟條件,遂將案件移送市人民檢察院辦理。
檢察機關經調查核實,搖蚊屬雙翅目昆蟲,淮河流域有20余種,搖蚊科幼蟲系變態發育中的水棲階段,體內富含血紅蛋白呈紅色,俗稱“紅蟲”,依附于水生植物或淤泥,以有機碎屑等水體中的有機物為食,處于底棲動物食物鏈的底端,對于凈化水質、為肉食性水生物提供天然餌料、維持河湖生態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。北淝河系淮河重要支流,有底棲動物70余種(屬),其中“紅蟲”的生物量占底棲動物總量的50%以上。方某某等6名被告人利用拖曳泵吸耙刺的機械方式掠奪性捕撈,不僅直接損害底棲動物、浮游生物、水生植物和魚類資源,而且破壞水生物的生存環境,影響水生物資源的繁殖、生長、棲息等,嚴重危害案涉水域的生態系統穩定和平衡,破壞生物多樣性,損害社會公共利益,遂決定立案審查。
安徽師范大學野生動植物種及其產品鑒定中心評估認定,房某某等6人掠奪性采捕搖蚊科幼蟲,嚴重破壞水生物資源和河湖生態,依據捕獲物市場價的40倍計算生態環境損害價值為人民幣66400元,建議采取放流魚苗、螺螄等水生動物和種植濕地水生植物修復水生態環境。
今年3月5日,經市人民檢察院指定管轄,淮上區人民檢察院分別對房某某等6人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,請求判令各被告共計承擔損害賠償金66400元及鑒定費3000元?;瓷蠀^法院開庭審理該系列案件,先后作出調解或判決,檢察機關的訴求全部獲得支持。
判決生效后,淮上區人民檢察院將組織區農村農業水利局等部門,通過放流水生動物、種植濕地水生植物等方式修復水生態環境。(記者 吳媛媛 通訊員 年飛)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